近日,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广玉研究员课题组在AIDS and Behavior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Unraveling the latent profile and transition of HIV-related stigma among PLWH in China: Rol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1198 名艾滋病毒感染者(PLWH)的三波次时间跨度一年半的调查,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纵向方法(潜在转变分析),探究在中国“反歧视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国卫健委《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的政策背景下,PLWH污名的潜在类别及其动态转变趋势,并探究在HIV社会生态框架中,个体层面(人口学、生物学、心理因素)和社会层面(四种类型的社会支持)对上述潜在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

研究发现(1)PLWH存在三种潜在的污名类别:高HIV污名(具有更高水平的预期和内化污名)、中等HIV污名和高HIV污名(尤其表现为低水平的内化污名)。(2)PLWH并不总是固定在某一个污名类别,而是随着时间动态转变。(3)个体层面,女性、高心理困扰(抑郁、焦虑、压力)和低心理资本(心理韧性、自我掌控、乐观等)的PLWH倾向于保持在或转变为中等HIV污名组和高HIV污名组。(4)社会层面,有形和信息支持(vs. 情感支持)有助于高HIV污名的PLWH转变为低HIV污名类别,而对于低HIV污名的PLWH起反作用,反之亦然。

本研究为中国反对HIV歧视政策背景下的PLWH污名状况提供来自心理学视角的思考:应在宏观国家政策和微观心理干预之间建立协同作用。心理干预应以增强心理资本、降低心理困扰为干预八靶点;社会支持干预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应根据HIV感染者的污名类型提供个性化的社会支持干预:例如高HIV污名的PLWH往往从情绪或情感互动支持中获益更多,而低HIV污名的PLWH对更加务实的工具支持(如经济或医疗援助)中获益更多。基于艾滋污名异质性的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最大化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最小化社会支持的反向作用。

2022级博士研究生肖涵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多名研究者为共同作者,周广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61128004)、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R01MH112376)和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BSH158)的资助。

Xiao, H., Liu, S., Zhou, Y. et al. Unraveling the Latent Profile and Transition of HIV-Related Stigma Among PLWH in China: Rol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AIDS Behav (2025). http://doi.org/10.1007/s10461-025-04918-1


2025-10-15